一支支廢棄寶特瓶,在環保志工一雙雙粗糙的手中回收,
用愛與感恩孕育,變身溫暖織品,展開另一段生命旅程。
據統計,台灣每年使用超過四十五億支寶特瓶,相當於每人每年用掉兩百支。在政策鼓勵及環保團體大力宣導下,寶特瓶回收率已超過九成以上。
根據慈濟本會統計,環保志工每年回收各式寶特瓶,數量約在五千噸以上,其中只有兩千噸左右能作為紡織原料,大多是礦泉水或飲料用瓶。
這兩千噸的原料,都經過一絲不茍的分類,並得排除裝過食用油、醬油等,雜質較多、黏度不同的瓶子,確保回收品質。
洗淨 、壓扁
挑出的寶特瓶,依顏色分類,扭開非PET的瓶蓋、取下瓶環、清洗瓶子內部、壓扁瓶身……這是全台各地慈濟環保站回收寶特瓶的標準動作。將洗淨的寶特瓶切片、熔融製成酯粒、抽製長纖維「大愛紗」,才能製造出高品質的紡織品---如輕軟的毛毯、衣服,並成為新時代的特色產品。
環保之道在源頭
早期慈濟環保站回收的寶特瓶,均直接賣給回收業者,用來製作填充物、假髮、拉鍊鋸齒、不織布等用品。直到二○○六年,一群「國際慈濟人道援助會」的實業家志工,善用紡織本業專長,以PET寶特瓶再製成化纖原料的技術,研發生產至今已超過三十萬條環保毛毯,投入慈濟國際賑災及慈善救助使用,讓無數的寶特瓶得以發揮更高的回收價值。
遠見雜誌7月號
四年一度的世足賽6月中熱鬧登場,成為本月全球熱門焦點。儘管台灣無緣亮相世足賽,但搭載台灣技術的寶特瓶再生球衣,卻穿在巴西、荷蘭、葡萄牙、美國、南韓、澳洲、紐西蘭、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共九支國家隊球員的身上。
剛上任的行政院副院長陳冲,6月初在節能減碳推動會上透露,世足賽九支隊伍的NIKE球衣,是以國內的寶特瓶回收纖維製成,平均每8個寶特瓶可做出一件,估計這陣子銷售的世足賽球衣,使用了約1300萬支寶特瓶。
摘自【慈濟月刊】及【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