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廟位於日月潭北邊山腰處,其由來與日月潭興建史有關。西元1932年,日月潭建壩儲水後,當時潭畔有龍鳳宮,北吉巷有益化堂兩廟,有鑑於潭水過高將漫淹二廟,於是決議遷廟,在地方人士的奔走下,於西元1934年將兩廟合一,即為文武廟的前身。西元1969年文武廟重建,以「北朝式」格式建築,這也就是今天文武廟所見之輝宏建築格局。
文武廟形勢陡峻,依山勢而築,愈後愈高,莊顏雄偉。正門面臨環湖公路,為墨綠色大理石牌坊,正面書曰「文武廟」,左右分題「崇文」「重武」,兩邊樑柱有黃杰先生題書對聯一幅「道貫古今德參造化」「惠昭日月義薄雲天」。拾階而上,為廟的廣場,一對棗紅色巨型獅子抱球呼應,格外醒目。
廟前廣場兩側巨大的朱紅色石獅,也是遊客注目的焦點,那對石獅是新光集團的創辦人吳火獅所捐贈,
因此在地民眾習慣戲稱那對石獅為 「吳火獅」。
後山花園的回教式塔亭
武聖殿供奉關公
青龍偃月刀
廟的方位採「坐東向西」背山面湖,大有盡攬江山的磅礡氣勢。主要建築為"一埕二庭三殿";台灣著名寺廟大多採此佈局,是等級很高的廟宇佈局。進入廟埕視覺隨即被壯觀的前殿所吸引。前殿為樓閣式建築,主要作祭祀之用,故稱「拜殿」;樓閣稱「水雲宮」,祀奉文武廟開基諸神。正殿主祀武聖關羽故名曰「武聖殿」,正殿位居全廟正中,是文武廟群築中最大的建築,高度達21公尺,為正方型的殿堂,此佈局乃是為彰顯帝君之神威。後殿主祀孔子,名為「大成殿」,故依儒教古制構築,與前兩殿有諸多的不同,其特色是屋頂採用非常罕見的重檐廡殿式,是宮殿式建築的最高等級,以表徵孔子的至聖高貴。
孔子銅像高八尺,重一千一百二十五公斤,其佛像化的聖像,頭上戴冠、雙手持笏、穿深衣、蘶峨莊嚴、就令人肅然起敬。
八國聯軍入侵時期被帶到日本,後來才回到台灣。
此尊,經日本東京實踐女子大學教授松原三郎的考證結果,認為是明朝末年永樂元年(西元一四○三年)前後所製。
除了文武廟內的寺院景觀,在對面靠近日月潭邊
有一條步道,更是最近很熱門的景點「年梯步道」每一階都刻著一個日期,總共三百六十五階
找找看你的生日在哪一階吧!每一階都有名人的生日喔,你與哪位名人同一天生日了?
水社「親水步道」即是從水社沿著步道行走至年梯下,再過去沒路了;全程約3.4公里。
九龍吐水 許願池
身障街頭藝人表演
從文武廟上看向潭面
從年梯最高處望向整個日月潭潭面
暮色時分望向潭區,左上「慈恩塔」獨亮著燈
暮色中的文武廟,從景福樓頂樓俯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