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遠方拍暨大天空


將兩篇網路文章PO在一起,值得您花點時間看完,並立即實踐。


末學有時候膝蓋會痛,但每天晨間漫步山間1~2hr已經一個多月了,回程時都頂著8點鐘附近的太陽,走緩坡,滿身大汗進家門。走路時膝蓋不痛;第二篇文章說:不要因為怕痛更不敢走路,那會更接近坐輪椅的。


踰踰一個人走在清靜的鄉間小路上,裝備是「傻瓜」與一枝藤杖,因此有很多「蓮花」及「潺潺流水」等照片產生。因為愛拍,因此才會愰蕩了近兩個鐘,路程約over 6km.,真的很棒,體重也增加了,大概肌肉變結實之故吧。


很棒的是走路可以是以修法「行香」方式進行,也可以是「太極拳」盪的態勢或倒走緩坡...,妙不可言,走路真的很棒!這兩篇文,是自己進行「走路法門」之後才接受到的,表示自己也有靜極思動的自覺--活著,就要動


-----------------------------------------------------------------------------------------------------------------------------------------



名醫抗老-慢走每天半小時,年逾70條龍...



身體好沒秘訣,只要一直走
「我媽媽今年已經90歲了,不僅能走能跑,腦筋還好得很。有她當榜樣,我當然也要活超過90歲才行!」花蓮門諾醫院暨相關機構總執行長黃勝雄生性樂觀,雖已年過七旬,他卻從不覺得自己老,每天仍像個年輕小伙子般,活得很帶勁。

黃勝雄早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任教,是享譽美國的腦神科外科專家,更是美國雷根總統當年指定的隨行醫師,年薪超過百萬美元,可說功成名就。15年前,他深受花蓮門諾醫院前院長薄柔纜「美國很近,花蓮卻很遠」這句話感動,毅然放棄一切,像條迴游的鮭魚,返回故鄉台灣,到後山接掌門諾醫院。

 

身體好沒秘訣,只要一直走:

這些年來,他既要為醫院的長遠發展而四處奔走募款,也要為腦部創傷病患施術。他往往在手術旁一站就十幾個小時,沒有過人體力,根本就辦不到。問他保持充沛體力的方法時,他笑得燦爛,「很簡單,只要一直走、一直走就行了。」

這些年來,他每天清晨起床後,就到附近校園的操場「慢走」三、四十分鐘,回家沖個澡,吃過早餐後,再出門上班。顧名思義,「慢走」就是慢慢地走,不求速度,也不在意距離,能走多遠,就走多遠。
長期走下來,黃勝雄也走出了心得,每次出門走路都走到微微冒汗的程度,心跳則高出正常值三成左右,也就是說若正常心跳為每分鐘70下的話,就走到每分鐘心跳90下上下,既可達到運動效果,也不至於對身體造成太大負擔。

如果覺得早上走得不過癮,晚上下班回家,吃過晚飯後,換上輕便服裝,他還會再出門走幾圈。碰到下雨天,那裡也去不了,他就跳上走路機,把一天的運動量補齊。

運動量不大,堅持下去就見效

黃勝雄曾算過,每次出門慢走一趟回來,大約可消耗2大卡熱量,雖不多,長久下來卻相當可觀。為了檢視運動成果,每次回家沖過澡後,他就站上磅秤,只要體重超過BMI(身體質量指數)的正常標準,接下來的幾天裡,他就從日常飲食中變花樣,少吃高熱量食物,務必將體重拉回正常範圍內才行。

「這真是斤斤計較!」黃勝雄認為,美食當前,大多數人都把持不住,結果飽餐一頓下來,往往也帶給健康一些負面影響,唯有堅持正確且健康的飲食原則,才能永保安康。結果他逐漸偏向素食,但在台灣吃素容易缺鐵,因此他選擇「方便素」,只吃一點點的紅肉,多吃魚類及蔬果。

黃勝雄說,這幾十年來,他接觸過的中風病人不知凡幾,深知中風對個人及家庭、社會的傷害。所以他特別在意血壓及血脂的升降,加上每天慢走及盡量素食,不讓中風等急重症有可乘之機。

常保樂觀心,趕走自由基

黃勝雄認為,還要常保一顆樂觀的心,因為唯有敞開心胸,才可以減少自由基對健康的威脅,「不要說90歲,長命百歲也沒問題。」

黃勝雄表示,自由基無所不在,看似難以應付,但只要生活規律,不暴飲暴食,抽菸,不酗酒,加上養成規律運動,自然能將這個危害健康的因子壓到最低。但他強調,健康不可能不勞而獲,一定要有實際行動,再配合堅強的意志力才行。


------------------------------------------------------------------------------


------------------------------------------------------------------------------



走路曬太陽  遠離退化性關節







很不錯的保健資訊,請三、四、五年級同學都能研讀一遍,或許能改變一些錯誤的觀念。

根據統計,全台灣年逾50歲的中老年人,每2 人就有1人罹患不等程度退性關節炎,一走路就痛,不少人因而整天待在家裡,一動也不敢動,導致症狀惡化速度加快,最後真的走不了 。

    
「這是個錯誤的觀念。」高雄醫學大學骨科副教授陳勝凱指出,每個人都會老化,關節也是一樣,使用到某種程度後,就會因磨耗而退化。一旦出現這種又名骨關節炎的退化性關節炎時,患者必須要有正確認知,才不會讓症狀急遽惡化下去。  
陳勝凱表示,正常人骨頭與骨頭接觸的地方,就是關節軟骨,正常的軟骨組織光亮平滑,但隨著年紀增長,軟骨過度磨耗,軟骨碎片掉入關節腔內並在關節腔內刺激關節囊,製造過多的關節液,引發紅腫熱痛,久而久之就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從X光片看來,正常的關節軟骨面平滑光亮,一旦關節磨損,就會出現凹陷。

有些 病情嚴重者,軟骨磨損的附近甚至會有骨刺增生情形。不管怎樣,關節炎通常會以四大症狀表現,一、是疼痛;二、是關節變形、腫脹;三、是晨起感覺僵硬,下床運動後,症狀稍稍緩解;四、是關節活動時會有聲音。就疼痛這項而言,如果是O型腿的人,身體重量大都落在關節內側,這個部位較易出現磨損及疼痛。相反的,X型腿的關節疼痛幾乎都出現在外側,且腳愈歪,變形愈厲害,也就愈痛,少有例外。
「運動增強軟骨海棉作用」陳勝凱說,軟骨就像一塊吸滿水分的海棉,當我們走路時,腳往下踩那一刻,身體重量往下壓,軟骨裡面的關節滑液就會被擠出;腳往上提,來自身體的重量消失,關節滑液又回吸到軟骨裡面,形成一個動態平衡。就在關節滑液進進出出之際,營養! 成分才能進入軟骨組織裡面,維持軟骨的健康。問題是,大多數退化性關節炎患 者一來怕痛,二來也擔心運動會增加關節的磨損,不敢走動,整天就坐著不動,軟骨缺乏關節滑液帶來營養成分的滋潤,時間一久 當然出現更大的問題。

為此,陳勝凱提醒民眾若出現上述四種症狀時,就應特別留意「不要有不運動,以防磨損關節」的錯誤觀念。他強調,適度的運動可增強軟骨的海棉作用,藉著不斷流進流出關節滑液,既可帶給軟骨營養,保持濕潤,關節周圍的肌腱也會增強,減少軟骨磨損的機率。  
在所有運動中,陳勝凱認為『走路』是中老年人最佳的選擇,! 如果覺得自己的平衡感還不錯,騎自行車、跳舞、游泳等有氧運動,也不妨試試看。但他強調,這些運動應融入日常生活中,不要一曝十寒,而應隨時為之,但若正處於關節疼痛之際,就不要勉強去運動,以免症狀更加惡化。此時,不妨以「三隻腳」來替代兩隻腳,拄著枴杖來分擔身體重量,讓軟骨及關節獲得更充分的休息。
每天至少應走路半小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骨科主任蕭國川也認為,屬節律性運動的走路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最佳選擇,每天至少走個半小時,如果持續走12個小時以上,也沒有不舒服的感覺,當然可以繼續走下去。

如果有更多時間,他建議患者定期到健身中心,請教練協助訓練股四頭肌的強度。蕭國川解釋,股四頭肌是大腿膝蓋周邊的大塊肌肉,愈強愈能吸收膝關節撞擊的力道,減緩退化性關節炎症狀。 游泳及騎自行車,也是相當好的運動。蕭國川指出,患者在水中游泳時,受到浮力影響,關節受力較小;騎上自行車,大多數體重落在臀部! ,膝蓋受力較少,也不失為不錯的運動。  


多曬陽光防止骨質流失在日常運動之餘,陳勝凱建議這些患者也要多曬曬太陽,因為陽光可將維生素D活化為 D3,增加鈣質吸收,有效防止骨質流失,延緩退化性關節炎的出現。
當然,除了維持適當運動,蕭國川建議早期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試著服用硫酸鹽葡萄糖胺製品來減少軟骨的磨損。從多年來的臨床觀察,他發現三分之一患者吃了這類製品後有效,可少受點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淨琉璃 的頭像
    淨琉璃

    淨琉璃

    淨琉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