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民國71年,習太極拳時,想探討內家拳那個所謂氣脈問題,看到「知見雜誌」有篇類似文章,於是循著地址找到「復青大樓」,開始聽「南老師」的講座,開始習打坐,修準提法、藥師法、念佛法門….似乎從此經歷著「學佛」的歷程….

83年與南老師 拍於香港 PA040007.JPG

老師傳藥師密法

「藥師經的濟世觀」從84年迄今翻閱七遍,這是與南老師最大的神會!每看一次有一次的發現與體悟。有助看懂整部「藥師經」,老師費了很大功夫講述;書中點出很多奧秘與值得深思之處。回憶老師的講座一向深經淺說,大家容易懂;淺的經深說,讓聽眾不敢輕視。老師如是善巧方便,於是講座上總是三教九流的聽眾擠滿講堂,連末學是哲學、佛學一竅不通的一張白紙,也混跡其中了。

IMG_20160824_070812.jpg

雖然1981年,老師講授整部《藥師經》時,自己因曾與師在頂樓巧遇時,老師直接問起:年輕人,時常看到你來這裡晃,結婚了沒?當觸及太極拳,師說:鄭曼青跟我是同鄉,演練一趟拳架給我看我硬著頭皮演練了一趟,老師說:「…回去了了,再來..」因為這些談話因緣,一段時間沒能在座下出現,沒得全程聽完這次課程。再出現時,已結婚生子;而老師離開台灣了。

翻閱此書,仔細發覺老師書上傳了兩種手印,(一次路過香港時,打其一個請老師指正);傳了十二神將咒語,談及觀想方法….這都是不折不扣的傳法,老師是藉由講授《藥師經》傳授了「藥師法」!而且是真正的密法!

只要能串聯多個節點,這就是完整的傳法,如同密宗講的「伏藏」,是要靠自己去發掘!老師是我永遠的「準提法」「藥師法」根本上師。

為了一個學講《藥師經》的心得分享講座,末學再詳細翻閱相關書籍;發現經典中提到藥師佛的法像及手印的,只有唐朝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的《藥師如來念誦儀軌》中提及。關於藥師佛法像如是:「以種種雜寶莊嚴壇,安中心一藥師如來像,如來左手令執藥器。亦名無價珠。右手令作結三界印。一著袈裟結跏趺坐。令安蓮華臺。」此藥器又名無價珠,可以袪除身體病苦,破除眾生三毒,照映心中的菩提;藥器也可以盛裝靈丹妙藥,治癒身心的疾病。關於手印則說:「復次說藥師如來根本印。以左右手頭指以下八指。反叉入於掌。 以二大指來去。」這是準備講稿的額外收穫。

5.jpg

茲將整個藥師法的體會略述如下:於修法,大抵一個完整修持法門大致不外乎讀經、持名、持咒、觀想或結手印。

讀誦經典:藥師經淺顯易讀,大都以玄奘大師翻譯的《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為流通本(相對於義淨大師翻譯的:《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一般稱為大本藥師經),人人可以朗朗上口;「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一路讀下來,經典中提到「藥師琉璃光如來」總共有三十二處,表示對其名號很重視,讀誦此經時,連經題實則已稱佛名號三十三次了

持名:依藥師經專念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持名號感得各種世間、出世間利益如經文所述,太多了。

持咒:全咒為『那謨薄伽伐帝,鞞殺社窶嚕,薛琉璃,缽刺婆,喝羅闍也,怛陀揭多耶,阿羅訶帝,三藐三勃陀耶。怛侄陀,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帝娑訶

此咒留傳有漢音、梵音及藏音。藏音「喋雅他 嗡 貝堪則 貝堪則 瑪哈貝堪則 喇雜薩目 嘎喋 梭哈」,若已習慣某種音法,各隨已接觸的因緣;若新學者,可以依南老師網路上漢音的教唱。個人一直習慣從懺公師父的藥師法會中學得梵音。

老師特別傳授了十二神將的咒語:「藥師佛有十二大願,真正護法的十二大金剛菩薩,現身為十二夜叉,他的名字就是咒語,千萬注意,要記住,十二夜叉的名字就是咒語。念的時候,下面稱號可以去掉,十二藥叉的名字一路念下來,最後加一句菩薩摩訶薩,非常靈驗啊!」經典末了提到「此法門名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亦名說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願神咒…」,稱十二神將部首是咒語這個說法,太虛大師及弘一大師也提過。

手印:書中一段話:「傳你們一個藥師如來的手印,配合念藥師如來名號或咒語,否則念起來不靈。以左右手八指右押左相叉,入掌令合握拳,以二大指並平伸,押右頭指側中節上,勿使頭屈。兩個大拇指勾召」網路有影像教此手印。而這個手印的出處為:《藥師如來念誦儀軌》中提到。

26160317_2.jpg

觀想:書中提到:有一點最重要的要記住,要想此咒語靈應,必須記住傳咒語的上師,你的頭頂上是上師,上師的頭頂上是藥師佛,沒有理由,不要加解釋,所有學問都要丟掉,很至誠的持咒,很靈,但基本上要先念滿一百萬遍。

老師真的很慈悲,如此構成了完整的藥師法傳承!手印及藥師咒的教學近幾年網路上也有影音可參閱學習….

書中老師這幾句話很讓人感動:「因為我不喜歡保密,顯也好,密也好,到我手裏,我都公開,我的想法也是願望,道是天下之公道,法是天下之公法。有緣,有信心,你自己拿去;沒有緣,沒有信心,單獨傳給你,你也修不成功。」

藥師法門的受用處

藥師經的當機者,曼殊室利法王子為眾生請法請法:「白言世尊。惟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及本大願。殊勝功德。令諸聞者。業障銷除。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

 

眾生有「感」,佛自然滿眾生願的「應」。佛主動介紹:「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彼佛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若對照《藥師七佛經》內容,除了七佛名稱、國土及所發願力有差別之外,其國土剛好從東方去此過四殑伽沙等佛土的「善名稱吉祥王如來」開始,每隔一個殑伽沙等佛土有一尊佛…,「藥師琉璃光如來」剛好是第七尊,位於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

「淨琉璃世界」是怎樣的景象呢?佛說「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為什麼佛介紹過西方極樂世界後,又會主動介紹東方淨琉璃世界?實在是因為這個娑婆世界太苦了…倘若我們都能認識並依持藥師如來的願力修持,自然得到佛力加持,身心得以安康、自在,得以有足夠資糧,能安心的在修持佛法上精進用功,早日證得無上菩提、饒益一切有情。這應該是佛陀介紹出藥師佛的本懷。

藥師十二大願,願願為利益現世眾生,特調列出其中四個最貼切、最有感受的願力,如下

第一大願: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生而不生,不生而生,身心清淨到極處,即達到淨琉璃淨土的莊嚴境界,身同藥師佛。

第三大願:「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淨念相繼,感得知足常樂,所求當然不缺乏!

第七大願: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一經其耳」包含觀世音耳根圓通的修法,一邊念藥師佛,一邊返聞能念所念,中間沒有雜念,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你看那時候有沒有感應?

第十二大願:「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玩,皆令滿足。」佛法講究樸實,但是西藏密宗對華曼鬘、飲食、聲色歌舞等一概不禁止,走的就是這個大願的路線,活活潑潑的,「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

綜觀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徹底從生活上、身心上等最基本的需求來滿足、利益眾生,而且在這個人間現有的國土就可得到滿足。畢竟則要眾生得證菩提,如藥師佛光明熾然、相好莊嚴的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真是慈悲到極處的佛!

持藥師咒的行者:「若有所求。至心念誦。皆得如是。無病延年。命終之後。生彼世界。得不退轉。乃至菩提。」又有十二神將守護行者,「此十二藥叉大將,一一各有七千藥叉。以為眷屬。同時舉聲白佛言。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盡形歸佛法僧。誓當荷負一切有情。為作義利。饒益安樂。隨於何等。村城國邑。空閑林中。若有流布此經。或復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恭敬供養者。我等眷屬衛護是人。皆使解脫一切苦難。諸有願求悉令滿足。或有疾厄。求度脫者。亦應讀誦此經。以五色縷。結我名字。得如願已。然後解結。」先母晚年為失智再退為植物人所纏,末學持十二神將神咒,求母親能早日離苦得樂,感得預感這個日子會落在六月六日,真得如願。兩個六是十二。

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可知這八大菩薩當然也會護持修藥師法的行者,生到發願往生的淨土!

專修淨土法門的懺公師父曾經誠懇的說過幾次:「我建蓮因寺時沒有經費,靠著修藥師法門,以致每每到須付工程款時,都有善款來支付,終致順利建設完成;因此我也傳藥師法門,希望我們淨土行者能夠兼修藥師法;以期可以有足夠資糧,能夠專心的在道業上用功、辦道!」《藥師經》裡處處透露出利益眾生的玄機,我們倘若能夠以真誠、恆誠的心專念受持,將無私的利益別人心念落實於現實生活中,所謂利他就是利己,道業成就是肯定的!

轉化身心

密宗的藥師佛呈現天青色,左手托藥缽,右手結尊勝印,並持帶葉的藥訶子。真修到色身、報身成就了,此時氣脈通了,隨時都在萬里晴空當中,身上所有的結使都鬆開了,身體沒有任何阻礙,身心內外是絕對的清淨。年輕時待過鋼鐵廠...煉鋼爐的鋼鐵塊,因為高或低周波電爐加熱後,開始熔解成液體,必須不時將浮於表面的溶渣撈乾淨;當溫度達到最高時,那個火焰是天青色的,所謂達到「爐火純青」。這時的鋼水才可澆鑄灌模用。琉璃雕塑藝術家楊惠姍製作的「藍藥師琉璃光如來」就是如此藍色光透,她說:古佛經稱琉璃色,原為青藍色,乃以青藍琉璃塑鑄藥師佛的法相。以明志契合本願經的︰「願我來世,身如琉璃」,願心常修此願。

 

儀軌、經典等八萬四千修持法門,照著修煉,並不難,反正就是依樣畫葫蘆;難的是如何融入日常生活,學再多,煩惱放不下,沒用,都變成了知識,不是智慧。放下身見,無我;放下邊見,對立沒有了;放下成見,不再自以為是萬法皆空。我們煩惱習氣太重,只有一點點、一點點的慢慢放下;每一天能放一點,這就是進步,這是真正修行。如果每天經典、持咒念佛很勤快,煩惱習氣一點丁也沒能放下,那都只是表面的散亂用功,在菩提道上毫無進步的。

我們與生既來的習氣加上後天的種種薰染,造成重重無盡的結使,依佛經講至少有八十八個結使,結使,也簡單稱為結,心有千千結,身心當然不通暢,如果一個結是一個煩惱的話,我們如此被牢牢束縛到轉個身都困難的程度,身心絕對受到心理牽制而不自在,一輩子處於不自知的病態中,既不健康、沒有自信,更無法跳脫。除非有方法與決心奮力抖落這些煩惱,開啟本具的智慧!

我們都聽過「嗡嘛呢叭咪牛」的故事,老婦人持咒到了山頭放光,不堪路過高僧點一句阿婆,妳念錯了,一輩子的持念因這句話就亂了方寸…;撥念珠專心念佛的阿嬤不堪孫女:阿嬤、阿嬤叫了三聲就發火…,精進的修行者況且如此不堪擾動,我們一般人都處於懈怠狀態就更不用說了。

倘若清淨心只能在讀經、只在共修時沾上邊;闔上經書,離開禪堂就原形畢露的照樣起貪嗔癡,那麼我們有多少功德林可以燒呢?修行就在生活當中、在工作當中,在處事待人接物,特別是人事的磨練。天天讀經、持咒念佛,碰到人家羞辱你一場,你就惱火生氣了;或受到讚嘆就高興的不得了,貢高我慢起來,那就完了。不能心平氣和,心中永遠在悔恨、不平中過日子,那麼糾結的結使便永遠無鬆解機會,如此修持只是耍耍嘴皮,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修持很現實的事,不用真心、不下真功夫去使習氣轉淡,心頭千千結若不逐漸放下,那真的是無有解脫時。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師曾經沉重的說:蓮社念佛往生者,萬人當中大概只有3-5人,念佛最簡易,真信、真願很不容易,老實持恆的一門深入不容易做到!如果身口意一直被煩惱、習氣牢牢束縛著,真誠心就發不出來,達不到清淨心,無法得定,智慧無從生起,定慧到達了,自性光明自然顯現!

民間稱說藥師佛是消災延壽,所以大型法會都有設有往生壇及延壽壇,「延壽壇」一般都會供奉藥師佛,表佛力加持參與法會者及其所有眷屬能消災延壽。「消災延壽」是後來中國人加上去的,南老師時常說買幾根香蕉,一包香,到廟裡又拜又燒,求了半天,香蕉供完了還帶回家給小孩吃,又要發財,又要平安,要這要那的,眾生有如此多的慾望哪有這麼好的事?「了凡四訓」的故事大家都聽過或看過,我們都知道他改變了宿命,但是他背後那個徹底、持續翻轉的力量有誰做得到?要翻轉與生俱來加上今生所做所累積的惡習那要更大魄力的,我們大都屬於中下根氣,學習鄉下老太婆那種念珠不離手的精神,最可靠。心念都放在佛號上、在咒語上,煩惱自然被打掉、清淨心就現前了。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佛陀一生不辭辛勞說法49年,無非藉由教學讓我們能破迷解悟、離苦得樂,隨眾生因人、因時、因地、因事所感,佛陀由自性流露經過集結的諸多經典;老實說,看不完讀不盡;如果我們廣為抓取,不知道適時匯歸專注於自己相應的法門,那是我們的智慧不夠。《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智慧結晶之一,其中有三個重要原則,其一是簡易;應用於修持上,最相應的法門應該是最簡單、最直接的匯歸。

這兩三年逐漸體會到「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重要,廣學之後,碰到「行有不得」的瓶頸,那是很苦的事。曾有一位還沒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問到:「佛教那麼多佛菩薩及經典,我要從哪裡切入?不若其他宗教只有上帝跟聖經的簡潔」,當場也啞口無言。現在當然知道,一部經典(含古人註解)、一句佛號或咒語也夠了。貪多是大部分人的通病,貪多只能在表面上轉啊轉;淺嘗則止是無法深入的,既不能嚐到法樂,當然就談不到受用。我們都耳熟能詳的四弘誓願中,「法門無量誓願學」,是排在「煩惱無盡誓願斷」之後。但我們都自視甚高,都很勇猛,甚麼都想學。殊不知,一部經天天讀,讀它千遍其義自見,即便古人的註解,多讀也有其悟處;咒語或佛號持它千萬遍,智慧自然開解這時候才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到處參學或廣學各種法門,自然在本願法門深厚基礎之下,能夠很快、不迷惑的通達世間、出世間法。

當我們懷疑所學法門的功效時,若能反觀自照,是否自己錯用方法了?自己可有老實,不參雜、不間斷的一門深入嗎?「太極拳」是末學早期曾經每天必練的功法,持續了五年,昔時於拜帖師兄弟間也是前段班,但後來因為環境因素疏離了,如今,昔日沒有「棄拳」的師兄弟們,都是獨霸一方的太極拳老師或當多任師爺了。功夫很現實的事,一搭手就知有無,而且沒有模糊地帶,不進則退!修行亦復如是,騙不了自己也騙不了別人。「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在修持用功上,其重要性可見一般!

既然修佛,「往生極樂淨土」是我們了生死、得大解脫的頭等大事,絕不能蹉跎輕輕放過,已失去的、錯過了的事不用再放心上,有失必然也會有得,端看反求諸己、善用心罷了。只要不貪多,一部經典、一句佛號或咒語,一輩子深入,絕對可以嚐到法味的。逐漸朝佛菩薩的心量與願力靠近,能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的用功;妄想、分別、執著等必定逐漸轉淡,煩惱自然逐漸消除,自在、喜樂的生活是人生一大樂事,心清淨了,自性智慧自然現前;行者果能如此,夫復何求?

1469919541331.jpg

後記:

105年7月30日 講於「十方禪林」,106年「十方雜誌」四月號刊出

1469919548378.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淨琉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