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琉璃光》雜誌五月份
潘定凱 編作

  

念佛偈 白樂天﹝白居易﹞

余年七十一 不復事吟哦 看經費眼力 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 一句阿彌陀 行也阿彌陀 坐也阿彌陀
縱饒忙似箭 不廢阿彌陀 日暮而途遠 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淨心 但唸阿彌陀 達人應笑我 多卻阿彌陀
達又作麼生 不達又如何 普勸法界眾 同唸阿彌陀

 

觀游魚 白樂天

遶池閒步看魚游
正值兒童弄釣舟
一種愛魚心各異
我來施食爾垂鉤

 白老:「唉!以往吟風詠月,其實都是浪費生命。你將來寫我祭文的時候,請不要著墨於我的詩文。文字上的追求,其實都是眾生苦的根源,只是一般人不知道這是苦,所以還刻意的追求。」

 「文字上的追求,是心中執著了特定的文字,如果見到不合己意的就起煩惱了。你以前不是修道嗎?老子也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可見『有』與『無』是相對而生的,就像『苦』『樂』是相對而生的,所以有好詩就『樂』,沒有好詩就『苦』,這不是自尋煩惱嗎?」

 「念佛是我們淨心的入門方法。非常方便有效,可惜大家不當一回事。我曾問過鳥窠禪師『如何是佛法大意?』

他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我說『三歲小兒亦道得。』
他說『三歲小兒亦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我當時一聽,如雷貫耳,感觸良多。自己蹉跎一生,在詩酒中迷糊度日,就是聽聞的多,真修的少。所以心不能做主,就讓外境做主,外境一變,心情就變,無謂的在心情起伏中苦了一生。你看我寫琵琶行時,不聞絲竹之聲也苦惱,聽聞絲竹之聲也悲哀,不是自尋煩惱是什麼?」

 「佛所說法,講究一個『覺』字。知道造作惡業有罪要贖,是『覺』的第一步。但是不改習氣,繼續造作惡業,只想借用別人做法事來替自己贖罪,這是沒有繼續走『覺』的道路。買福贖罪不是不可能,也不是沒有用,但是這都是世間有為功用,並沒有解決根本的身心不清淨的問題,能得到的利益是很小的。就像有人會利用人心的無明,在佛法中求財,或求名,或求權利,沾沾自喜以為自己聰明,所以也不是求不到,只是沒來有的污染了自己的心,最後都是自作自受,這些都是心中不肯『覺』的無明,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義山「白老您對現在大家喜愛談前世來生的看法又如何呢?」

 白老「『欲知前世事,今生受者是』。如果見到自己的前世,就改了習氣,那也不錯。如果習氣不改,繼續造業,那就是『欲知後世事,今生作者是』。如果看來看去,習氣不改,或是甚至執著前世的風光,而弄得瘋瘋癲癲的,那就是只看到了一個『迷』字罷了!總之,談玄說妙,沒有真修,都是無用的!」

 註:轉載《琉璃光》雜誌「只是當時已惘然」 白居易與義山對話的局部  讀全文更完整 精彩  請見該雜誌五月份

 大詩人白居易 佛法的體悟亦非吾人所能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淨琉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